“安裝視頻監控的目的在于‘預防’而不在于‘處罰’。”在接受雷鋒網采訪時,宇視智能交通產品部總工楊世龍道出了他眼中交通安防的真實意義。
他表示,中國交通違法“罰款模式”已經保持多年,也取得了不錯效果。但在與很多甲方交流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駕駛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經處于交通違法過程中,屬于“無意識交通違法狀態”。
比如在武漢火車站,武漢交管部門就得到一些反饋:很多市民在繳納罰款時都覺得挺冤枉,大都表示并不知道違停位置不能停車。
針對上述情況,武漢交管部門與宇視科技積極接洽:討論是否能夠用動態信息明確提示車主道路停車信息,真正做到“先提醒、再處罰。”
作為深耕在交通行業的老安防人,楊世龍對于該需求深表贊同。在他看來,“如果屬于無意識交通違法,為什么不能給駕駛者一次機會呢?也許獎罰分明,效果會更好。”

圖 自主式違停提醒系統在全國規模落地,大幅度降低交通違法率
系統
帶著以上需求,宇視在很短時間內便推出了“自主式交通違法提醒系統”。雷鋒網了解到,該系統直接由一顆裝有AI芯片的前端攝像機與LED顯示屏相連。而這也就意味著,攝像機在抓拍到違法行車、停車行為后,能夠直接在前端處理,并在秒級時間內將結果反饋到LED屏幕,提前干預、中止交通違法行為。
楊世龍解釋,傳統的違法行車、停車抓拍方式大致相同:一般由前端攝像機進行違法抓拍取證,然后將違法信息傳輸至后端平臺服務器進行違法審核,最終駕駛者面臨罰款、扣分或教育的處罰。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違法行為雖然也告知了車主,但是屬于事后違法告知;宇視“自主式交通違法提醒系統”則是及時告知,提前干預、中止,避免違法行為的產生。
他介紹道,該系統的優勢可總結為“三個一”:
- 1秒信息發布:從違法觸發到LED顯示屏違法告知僅需1秒;
- 1+1靈活部署:前端攝像機和LED顯示屏直接聯動,從違法抓拍到秒級直觀顯示車輛違法信息,兩步過程一氣呵成,無需經過后端平臺;
- 1+X多場景應用:自主式交通違法提醒系統除了應用于交警非現場執法之外,還可以應用于車輛布控、高校車輛管理、高速公路超速提醒等諸多場景。
“該系統自應用于武漢火車站以來效果明顯,交通違法抓拍從之前的每月一百次左右下降到二十次左右;與此同時,高峰時期的車輛通行量從每小時的1800輛提升至2200輛。產品廣受市場歡迎,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城市及校園落地應用。”他同時補充,“該套系統不僅僅能夠做到違停提醒,包括超速、逆行等違法行為也會實時提醒;另外,‘提醒’功能只是該系統的功能之一,現有執法設備所具備的功能,該系統也都具備,且對場景的挑剔性低、適應性廣,包括車站、機場、道路、校園等易出現違法行車、停車的場所都適用”。
創新
如果說“變革”是在所有商業場景中都不可規避的詞,宇視自主式交通違法提醒系統的發布無疑也算一大“創新”。
在“一切只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安防行業、在眾多安防企業都想方設法抓捕到更多違法行為的時代、在全行業都倡導“自主式抓拍系統”的時間節點,宇視逆向行之,發布“自主式交通違法提醒系統”,看似科技為民的基調,但又好似是與主旋律格格不入的另類創新。
而這,是否也就意味著該系統在推廣、應用過程中會受到一些阻礙?
“任何系統及解決方案的問世都并非產品經理在實驗室中想象出來的,它們背后都會潛藏很多客戶需求及相關背景基調。”在面對記者疑惑時,楊世龍回應道。他進一步表示,交通管理的兩大基本原則不可改變:1、保平安;2、保暢通。從交管部門的角度出發:處罰不是目的,結果比方法更重要。
而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通過“處罰”或者“提醒”的方式,交管部門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這個城市的交通環境更美好、讓道路環境更順暢、讓司乘人員更安全。
在此大基調下,宇視發布“自主式交通違法提醒系統”可以理解為:看似與主流產品思路相矛盾,實則與此前的解決方案做互補。
在雷鋒網看來,“先警告、再處罰”,作為全新的執法方式值得期待,它既保障了道路順暢,同時也給了違停車主一個貼心提示,是人性化執法的最好體現。但與此同時,該系統尚存一些不足。
在于楊世龍溝通過程中,筆者發現該系統目前只能識別車牌、上墻;無法與城市交通數據打通、無法與車主形成定向聯系。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車主沒有看到顯示屏信息則還是無法得知自己的違法行為。總結而言:顯示方式還稍顯愚鈍,如果能夠實時識別車牌從而及時、準確地確定車主身份,然后通過短信的方式實時聯系到車主,效果應該更佳。

圖 自主式違停提醒系統在全國規模落地,大幅度降低交通違法率
交通
在楊世龍看來,“罰款”與“提醒”這兩種改善交通狀況的方式并非魚與熊掌,雙方之間也并不存在交集、并不存在矛盾。未來,這兩條治理之線肯定會雙管齊下、左右開弓,完全可以做到互融互通,共同促進交通環境的不斷改善。他篤信:該系統也不僅僅是個系統,它意味著方向、意味著改革、意味著創新。在全民倡導“自主抓拍”的節點,及時轉變思路,做違法的及時告知也許難能可貴。
采訪最后,他還呼吁,在創新罕見的安防行業,產品、技術都大同小異。作為安防廠商,有責任站在民眾角度,想人們之所想,思考如何才能讓科技真正造福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