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在工業經濟的棋局中 高新區(濱江)是如何逆勢突圍的?
■記者:孟嬌
落子、突圍、前進。
今年,工業經濟的棋局正走向中盤,比起一二月份因疫情而引發的“困局”,工業立區的高新區(濱江),棋形越來越明朗——一季度,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118.1億元,總量居全市第二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高于全省11.4個百分點。
對于高新區(濱江)這個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小巨人”,相比習以為常的兩位數增長,這個數據當然比較陌生,但這個高出“地平線”1.2個百分點的數據,放大到全省、全市的基本盤中,又顯得極為珍貴,尤其是3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3.7%的“強韌”增長,讓這盤大棋局的局勢,變得充滿期待。
高新區(濱江)為何能在工業經濟這盤大棋局中,走出一條向陽而生之路?在與疫情這個“勁敵”的對陣中,高新區(濱江)又是如何謀局布陣實現“逆風翻盤”的?
破局
創新為核 企業善于擁抱新變化
在宇視科技的智能工廠外,一排排重型卡車正排隊等候,稍后,它們將滿載熱影測溫儀駛向全國各地。紛至踏來的訂單和熱火朝天地生產的背后,是企業感知市場變化的敏銳“嗅覺”。要知道,在疫情發動“猛攻”以前,宇視從未生產過測溫產品。因為疫情防控的需求,1月22日,宇視成立專項工作組,研發非接觸測溫儀,兩個月內,這款市場催生的新產品,已經形成8大系列,可以匹配60余種不同的場景,并專門開辟生產線。
一個月完成研發,兩個月兩次迭代,第三個月智能工廠達到生產峰值……快速搶占市場的背后,是企業持續創新、加大投入的厚積薄發,也源自企業多年創新投入的技術儲備。截至2019年底,宇視專利申請總數突破2000件,發明專利占比達到83%。
用“應變力”直面市場,以創新為核“變道超車”,在高新區(濱江),宇視并不是唯一,創新,已經成為高新區(濱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渡過險灘、踏過荊棘的“金鐘罩”。
近日,浙江發布創造力百強企業榜單,高新區(濱江)18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占比42.58%。前十名中,濱江企業占據7席,而高新區(濱江)也成為全省創造力“第一區”。
尤其是挖潛防疫防控需求,企業找對方向,也迎來了利好期,疫情襲來后,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企業紛紛以研發的“功夫底子”練出了“新絕活”,而大立、博日、紅相等企業也實現了產值2倍以上的增長。據該區發改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以紅相為例,僅一家企業第一季度的業績,就超過了去年全年。
謀局
“高”“新”為基 產業成色新質地韌
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破十,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量均居全市首位,分別增長1.7%和10.5%,占規上工業的98.3%和83.1%,這足以代表該區新動能引領下的蓬勃動力。
挖潛新動能的背后,是高新區(濱江)自建區以來,圍繞高和新謀篇布局而形成的特殊產業成色,尤其是在數字經濟和制造業“雙輪驅動”的牽引下,該區形成了骨骼更硬、質地更韌的產業特色。
什么是高新產業的韌勁?或許可從該區經信局主要負責人的回答中尋得一種解讀:“疫情或許會影響高新產業發展的增速,但發展不會是負數。”
這些年,高新區(濱江)摘得了工業強縣(市、區)綜合評價“六連冠”、浙江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價“五冠王”,新獲批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12個企業項目列入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鏈協同創新計劃,超杭州入選總數五成……可以說,高新區(濱江)已經成為數字經濟和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先行區,已成為管窺全省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重要窗口。
格局
擘畫藍圖
發展理念先人一步
踩準節拍,聚焦“新基建”“新健康”,高新區(濱江)已經擺下了新“棋局”。
“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概括的是高新區(濱江)擘畫的未來,而眼下,高新區(濱江)正加緊步伐,不懼困難,邁出堅實的腳步。
3月17日,杭州高新區(濱江)富陽特別合作區打下“第一樁”,僅3個新制造業項目總投資額就達到了415億元,而從產業布局來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智能裝備……高新區(濱江)正夯實新制造業基石,“蓄能”將來。
3月18日,高新區(濱江)與創業慧康、螢石網絡、啟明醫療、PingPong等八家企業“云簽約”,生命健康、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均有涉獵,這是該區狠抓工業投資和產業項目的重要落筆,目標依然是精準聚焦高新產業發展需求,謀劃未來。
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集聚一些產業,更重要的是吸引一批人才。5月5日,在高新區(濱江)“5050計劃”實施十周年之際,該區對人才再次送出大禮包,150億元金融計劃,涉及全球13個國家的濱江“超級孵化器”,以及濱江“人才e碼”為發展“第一資源”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產業引領、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民生優先,是高新區(濱江)不變的發展路徑。近日,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周刊對浙江56個市(區)以區域影響力、競爭力、支撐力、吸引力和創造力為維度,進行城市能級排名,高新區(濱江)穩居城市能級“第一區”。
城市能級,是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和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力。而跳出工業經濟這盤棋再看高新區(濱江),這座城市正以更高格局,更大布局來謀劃濱江。這座城的韌性,在企業和企業家,也在城市和文化。
“產業業態、城市形態、人才生態”耦合相生、互相涵養,“產城人”融合的高新區(濱江)正在不斷超越。
[出處]孟嬌. “桐鄉智造”向世界傳遞抗疫力量. 杭州日報, 2020-05-07. 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