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工業增加值承壓反彈?浙江“城市能級第一區”做了啥
■記者:張留
一季度,全國規上工業同承高壓。全國-8.4%、浙江-10.2%、杭州-11.6%……杭州高新區(濱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其中,1-2月下降9.5%,3月上漲13.7%。盡管仍在努力回到正常水平,但已經呈現出“V型”反彈走勢,由負轉正,顯得尤為珍貴。
這份珍貴不是巧合。
最新公布的一項榜單給出實力印證: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周刊對浙江56個市(區)進行城市能級排名,杭州高新區(濱江)穩居浙江“城市能級第一區”。
“杭州高新區(濱江)范圍內的企業,把大部分資金投進了技術研發,它們通過技術創新,驅動著工業高速增長。”杭州高新區(濱江)經信局主要負責人說,在全國169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杭州高新區(濱江)以每年12%-15%的科研投入,位列全國第一。上個月,浙江以發明專利為主要依據排定的區縣(市)創造力排名中,濱江也高居榜首。不同緯度的比對,都為杭州高新區(濱江)的產業質地提供映照。
即使凜冬將至,搶占技術陣地,搶占高新產業,就能實現“不容易”的V型反彈。
搞物聯網的,進軍醫療裝備?
一個轉身背后的“危中尋機”
疫情對全球經濟提出一次大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為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經濟衰退。
寒冬之中如何取暖?
早在1月22日,武漢封城前一天,位于濱江的宇視科技成立“宇視戰疫”專項工作組,研發熱影非接觸式測溫儀。
并非宇視一家在行動。從大華、海康威視,到大立、博日、紅相等企業,都瞄準井噴的抗疫物資需求發力。這些原本大多從事物聯網的企業,轉頭研發生產醫療物資,不是“不務正業”,而是早早地從“危”中找到了“機”。
一個轉身釋放機遇效應,濱江工業有了新的“生命力”,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杭州高新區(濱江)內,藥企賽諾菲產值增長62.4%,大立、博日、紅相分別增長370.4%、298.3%和1396.4%。企業的高速增長,支撐濱江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產值增長58.2%和39.1%。這兩個產業,為濱江規上工業貢獻了14.4%和1.2%的增加值。
機遇,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化危為機,有賴于濱江較為厚實的大健康產業本底。截至2020年3月23日,該區生命大健康產業企業1488家,從占比來看,有發明專利申請的企業數量356家,占杭州市的比重為17.6%,占浙江省的比重為6.7%。
企業“短平快”調頭,則源于充足的技術積累。就像宇視,熱影非接觸式測溫儀研發成果的井噴,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宇視預研之后的迅速變現。去年,在豐富出入口產品形態時,宇視注意到幼兒園對實時測溫了解兒童身體狀況的需求,便開始做市場調研和研發。
疫情暴發,宇視拿出方案,一舉推出熱影測溫產品。一個月完成研發,兩個月兩次迭代升級,第三個月達到智能工廠生產峰值。“濱江大部分企業,都有類似的技術積累,一項技術可以運用到多項應用場景,前期的技術積累是當前轉危為機的關鍵因素。”杭州高新區(濱江)經信局主要負責人說。
目前,杭州高新區(濱江)加速工業用地推地速度,加快推進項目落點、建設。今年,杭州高新區(濱江)簽約落點供地的工業項目,將迎來歷史新高。全年落點產業項目將達到20個、新開工不少于15個。浙江正在申報國家新基建的3個項目,全部出自濱江。
[出處]張留. 工業增加值承壓反彈?浙江“城市能級第一區”做了啥. 浙江在線, 2020-05-08. 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