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宇視「遼沈戰役」的四個戰場
■記者:余快
雷鋒網AI掘金志按:“經濟下行、貿易摩擦,2019年的中國安防市場并不太平。即便如此,宇視還逆勢交上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營收49.4億元,同比增長21.2%。面對趨于平緩的疫情,回望當初新冠來勢洶涌,宇視做對了什么?雷鋒網AI掘金志獨家采訪到了宇視的多位員工,希望能夠管中窺豹,解讀其中密碼。”
企業的生存本能,看到市場機會只是一個開端,重要的是后續如何做到步步為營。
復盤過去近半年時間宇視的戰役成果,大致可以總結為二十字:
以技術嗅覺敏銳為抓手、以爆款產品落地為重心。
宇視打得這場仗,像是復刻了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鎖定熱成像+AI如同打下錦州,剩下的都是甕中捉鱉。
此后對熱影自研產品的堅決落地、直至成為爆款可以看作是血戰四平、圍獵長春、解放沈陽。
第一戰場: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林總,你們公司有多少測溫產品?我們都要!急!!”今年1月底的一天,還在熟睡中的林凱,被一連串密集的微信消息驚醒。
林凱是宇視國內市場部總裁,他立馬意識到事態發展和產品需求比想象中的要快得多、大得多;他也知道雖說宇視之前交付了一些相關產品,但系統地、大規模地出貨或成問題。
沒太多想,他急忙撥通了宇視研發總裁王玉波的電話。
王玉波說,安防行業的熱成像測溫技術,常用于電力行業變壓器測溫或者森林防火。可把熱成像技術遷移到測溫產品上,或在原有的非可見光成像、熱成堆技術上增加一個模組。
人員管控也是安防企業老本行,安企在非接觸、人工智能和人員軌跡頗有實踐,疊加相應人工算法,可把原來重點人員管控變成了防疫人群管理。
合議了三分鐘左右,他倆給出了積極回復。
在他們的思維象限里,這個產品方向一來能解急人之困、二來能打品牌影響力、三來還是科技向善的好事。
可是,幾天時間研發出一款AI測溫產品,真的可行嗎?要知道,那時候正臨近春節。
“就看研發組的兄弟們了。”林凱在他們的代號為“宇視戰疫”的內部群打出了這十個字,誰也不知道那時候他的真實內心活動是什么。
之后,加班加點、周末無休便成了宇視研發同學們的日常。6天后,他們真的沒有掉鏈子,硬是搞出一臺熱成像測溫器。
1月22日,恰逢武漢封城前一天,宇視發布非接觸測溫設備和出入管控解決方案。
大年初一前,宇視完成了第一臺樣機的開發,這臺樣機不僅參與了北京地鐵的測試,而且春節前就留值守在北京西站服務客流的體溫快速篩查,沒能回到杭州。
在北京地鐵演示中,2個小時完成部署,看著人來人往,機器正常運行,宇視產品總工魏夏至松了一口氣,兄弟們可以收工了。
沒等他們輕松多久,一個壞消息就來了。
最早做遠距離測溫產品過程中,宇視就前前后后測試了二三十家廠家的元器件,最后發現德國和比利時的元器件在精度、穩定性和一致性上最好,使之成為首選。
推出后,市場需求幾十倍增長,同時疫情在全球范圍擴大,歐洲元器件供貨不足,且宇視研發團隊預測未來氣溫升高,測溫結果將受環境、溫度影響。
怎么辦?
2月初,研發團隊開始研發新款測溫設備熱影66,主打室內、短距離測溫。
“距離縮短后器件的可靠性、穩定性和環境適應能力也相應提升了,對生產工藝的要求下降,國產器件不管在精度上、質量、量產規模的供應能力上都可以滿足需求。”宇視研發副總裁曾文彬判定。
基于對器件消耗量的觀察及器件市場的判斷,預料到了資源緊張的狀況,曾文彬拍板,放棄歐洲元器件,直接用國產器件研發。
宇視這步走得并非萬無一失,盡管有測驗結果支撐,一旦量產后,若因技術出差錯,除去公司損失、工人們勞動付出,造成防護漏洞的后果將難以估量。
事實證明,這一步走對了,既滿足了市場供應,市場也反饋良好。
但正向反饋背后,真的有太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困難。在一次現場部署中,工程師童愛瓷看著測溫入口,突然又想到幾個問題。
被測人員身高差異大,如何解決?暴曬、汗水造成的額溫溫差,這又如何解決?
“為什么不測腕溫?就可以避免被曬熱而產生的誤報了。”他提議。
“對呀!”一起的黃恭興奮地拍了下大腿,“腕溫伸手即測,不受身高限制,特別適合校園和商場。”
二人隨即現場測試對比熱影額溫款和腕溫款,結果顯示,熱影66腕溫機室外高溫環境下實測效果明顯優于額溫。
隨后,處女座的團隊成員兩次對系統升級(額溫→腕溫→額溫/腕溫+測距),這份工程師的偏執,硬是把0變成有1,1打造成1 plus。
第二戰場:在最危險的地方
要順利解決交付問題、場景化適應難題,就要堅定不移客戶導向,精工之路的精髓是持續改進,上銜項目部署的攻堅克難成為樣板,下接更多市場的大型開拓,可以視為奠定戰役勝利的基石。
武漢疫情最甚時,中央決定在武漢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宇視穿過層層關卡,1月27日,帶著捐贈的設備和隨行部署隊伍來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國內市場部副總裁、總工朱兵回憶說,“兩座醫院啊,肯定需要大量視頻設備,當時已經是春節,我們第一時間在各個倉庫做設備調集,盡全力最快速度送到醫院。”
當時下車后工程師被眼前景象所震撼,幾百輛挖掘機掀起泥土,渣土車穿梭,寒風中忙碌的建設工人。他們思緒升騰,想象著這片土地上,即將拔地而起的是武漢人民的希望。
1月29日,面對雷神山ICU需求,隊員協助供應鏈5小時完成配送。當天,火神山醫院病房安裝后,他們又開始規模部署4G球,“這些4G球將為醫院守護一方平安,即使只是一顆螺絲釘,能為這史無前例的大事做一點貢獻也值了”,一個小年輕半開玩笑,“我跟4G球想的一樣”。
圖 宇視第一時間支援武漢多個方艙醫院建設,全流程快速響應
在這之后,武漢建立起大大小的方艙醫院。
2月3日是宇視武漢辦事處吳心的生日,已經封城超十天,武漢所有生活物資都處于緊張供應的狀態,即使沒有蛋糕,買到兩包熱干面外賣都讓他感嘆生活的小確幸。
還沒從生日中回味過來,2月4日,一個電話把狀況外的吳心拉倒現實中:你們能提供產品給方艙醫院建設,并且到現場調試嗎?
害怕嗎?怕,還有呢?激動,去嗎?當然去!
當時武漢的交通已經切斷,于是心情復雜的吳心掏空了代理商的庫存——怕能咋地,工作來了就是一條好漢。
晚上6點接到電話,7點確定方案,協調備貨,8點開車出門,接上調試的兄弟潘能闖,晚上10點,吳心已經帶著設備到達江漢方艙醫院了。
凌晨四點,現場畫面接入現場平臺,上午10點,接入分局大屏,用于醫院疫情實時記錄、上傳和發布,至此,一個通宵的努力,產品安裝、調試終于完成。
圖 宇視吳心在方艙醫院
“回家補覺!”
誰能想到,醒來的吳心當天晚上又接到電話,市局要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視頻接入視頻專網的任務。
咬咬牙準備出門,女兒拉著他的衣角說,“爸爸不能出去,外面好危險。”
吳心摸摸女兒的頭:“爸爸是去幫助醫生們打怪獸!”
接下來的日子里,吳心和同事們跑遍了武漢大大小小的醫院,到過的地點依次在地圖上被點亮。
“這兩天有點累,但有一說一,方艙醫院的伙食真好吃!”他笑得像個孩子。
第三戰場:10天上線的產品是什么樣的?
重倉硬件之后,宇視同學們又發現一個致命問題:軟件功能不匹配。
以前的重點是抓壞人,現在的重點是防疫。
“盡快上線新產品!”
2月上旬,宇視高級產品經理葉鷗接到任務,10天內上線一款社區防疫軟件,后面他們稱之為“云疫寶”。
“真的,我想辭職走人的心都有,” 她說,按照傳統的開發流程,一個軟件正常上線時間是2個月,方案設計評估都要1周,遠程辦公條件下,10天,能行嗎?
這時候,宇視公共安全產品部部長湯利波站了出來,“這個坎跨過去了,我們得到的成長是不可計量的。”
隨之,他聯系宇視最高級別合作伙伴阿里云,啟動戰時策略,基于公共云研發,在功能還未完全實現時先上線,快速修改再細化、再提升。
這其實是一種互聯網的開發模式,基于兩方特點,把產品分成三個部分:后臺、中臺和前端,逐個解決問題。
后臺,即底座,得益于阿里公共云能力,無需在機房中部署。中臺,即中間的核心服務層,作為宇視原已構建好的能力,現在需轉換一個場景。前端,把原有的攝像機加一個數據模塊,通過無線網連到公共云,遠程在云端機房調試。
聽起來簡單,平時2個月時間可能輕松,壓縮到幾天遠非易事。
葉鷗說,以前的春節是串門、團年飯、睡懶覺,今年是想需求、制定方案、熬夜搞項目。
需求開發、問題定位,項目組白天一刻也沒閑著,晚上,葉鷗和項目組拉通宇視、阿里云兩個部門,討論方案。每次梳理結束,已是凌晨兩三點。
“那段時間,每天只睡4、5個小時,滿腦子都是想需求、改方案,”葉鷗回憶。
確定了方案后,宇視研發部門開始著手干。
時間緊急,他們恨不得一分鐘拆成一小時來用,工程師武弓、文彬、建輪等白天進行業務功能的研發交付,夜晚0點到次日6點間則需對系統進行測試升級。
湯利波說,“初期版本的細節邏輯和交付仍有缺陷。但是,時間不等人。按照正常流程做完整測試肯定是不行了。在產品同事不斷填充邏輯的時候,研發團隊同步在寫代碼。”
公共云的底座和中間的中臺的核心能力支撐下,兩個團隊快速迭代開發,兩天一個小版本,層級更新。
“請各位查看群公告、群文件,熟悉云疫寶接入流程、交付FAQ,協助支持云疫寶項目交付!”
2月15日,凌晨00:18,剛有點兒睡意的工程師呂礦重新裹上大棉襖,大腦開始運轉,床頭再次亮起電腦屏幕的藍光。次日上午,項目組老組員華俊學開啟線上技術培訓直播,對云疫寶接入流程、保障要點進行講解和答疑。
“只要前端網絡、設備確認無誤,保證兩個小時內用戶就能順利使用。”工程師呂礦的自豪言益于表。
終于上線了!前一秒的興奮。實地部署能通過檢驗嗎?后一秒的緊張。
上線只是開始,更繁重的任務在后面。
“我們內丘86個小區,你們可以三天內部署好相機和NVR,并且全部接入云疫寶嗎?”2月21日下午,宇視石家莊辦事處接到內丘縣客戶的需求。
3天86個小區的挑戰接了,但此時項目組面臨兩個難題。
一是小區各類個性化需求。云疫寶并非定制化產品,部署中新增的需求,研發人員必須即時開發。
“他們希望能增加態勢感知界面,接到需求后項目組凌晨1點拉通了開發會議,結束時已經3點了,而早上10點我們的研發人員就已將臨時界面搭建完成。”葉鷗記憶猶新,壓力可想而知。
二是設備缺貨。一面是時間緊工作量大的迫切需求,一面是前端設備缺貨,在當時供應鏈無法恢復生產,總部雖然第一時間將剩余的21臺設備全部調用,但依舊無法填滿巨大的設備空缺。
關鍵時刻,合作伙伴火速響應辦事處需求,半天時間便將所缺設備全部送至內丘,解了項目組燃眉之急。
準備就緒,部署分隊接過研發的棒。兵分三路,一線部隊由技術工程師帶頭,銷售、拓展跟隨協助,售中團隊鎮守后方,進行平臺調試、接入支持、問題保障。
當天夜里十點,內丘的街道幾乎沒有人影,路燈也比往常暗上幾分。二十多個小伙子正在清點各種設備,整裝待發。
“現在想想,之后的工作才是挑戰的開始。”部署工程師感慨道。
北方隆冬,他們在零下幾度的環境下連續戶外作業,中間還遇到雨雪天,他們就輪流下來搓手,活動關節,又爬上去。同時保持與總部技術專家的遠程溝通,“一天下來充電寶都能耗盡好幾個”,工程師說。就這樣,復雜的搭建任務進度條,硬生生被“機動小分隊“扛了下來。
三天不眠不休的趕工,截止2月24日,全部部署完成。
后面的擔子落在技術服務部隊上。
相比于項目組實地部署,巡檢組的工作更加默默無聞,也更需時時盯緊。工程師甬近,在內丘設備全面上云后,每日巡檢,查離線、看實況、抽檢云端錄像是否出現斷點或花屏。
“最初導致設備離線的狀況很多,原因也是五花八門。”他回想起當時情況,不由失笑。原來,內丘縣有多個老小區,大都是一些上了歲數的退休老人,所以設備離線的原因可能是——夜晚關閘省點電、值班燒水插座不夠所以拔了。
隨后兩星期,值守工程師一旦發現報錯,立即反饋,保證內丘相關人員最快前往現場了解情況。
縱有諸多艱難,能在實現10天上線,3天部署實屬大喜,湯利波感慨到:
“得虧了公共云,機房和網絡核心已經搭建好,連接技術也方便,云端遠程調試。要按照傳統操作,使用專有云,通過建設平臺+大數據服務器,在客戶方選擇監管中心、機房,增加服務器機房,解決供電、線路問題,這都需要準備時間,沒幾個月是不可能的。”
這一次新嘗試,也打開了宇視新視野。
在此之前,宇視對公共云并不擅長,所有的方案都集中在專有云,即使與阿里合作,更多的是把阿里的公共云能力搬到專有云上,但現在,宇視看到公共云極簡清亮化和快速部署的能力。
“未來也將基于公共云和中臺架構在更多方面進行嘗試。” 湯利波語氣充滿自信。
為了滿足學生安全復學的需求,宇視又推出了復學保app,針對不同時期規劃了3期功能:1期即疫情期間,全力以赴實現防疫功能;疫情得到控制后,2期把熱影66的通行能力、實名認證能力充分實現,幫助學校對流行病進行常態化管理;未來的日常場景是3期功能,疊加數據能力,具備對安全事件、陽光廚房、公共場景的分析能力。
第四戰場:帶不走的基本盤決定未來勝利
臨近年中,疫情漸漸不再占據國人生活,部署的設備依然運行,維護一方安全。
參加過這場與病毒賽跑的宇視人也都回到自己的崗位,給踏實以歲月,給歲月以踏實,一如既往。
一個公司的長期競爭力,不是財富,一個國家的長期命運,也不取決于機會和技巧,而是它的“基本盤”,那是改不了、奪不走,丟不掉的東西。
宇視的基本盤,就是那深融在40余天的日日夜夜,是研發、方案設計、采購、部署、測試、巡檢每一個環節的信念。是真正扎進生活的泥土,感受當中真實,觸摸到基于人真正需要的東西。
一個季度的時間里,宇視一共研究了約60個場景的方案應用,除了在交通樞紐、工廠復工、商超、社區已經大規模應用,其他最主要的場景集中在云會議、云教育兩方面。
宇視精心設計了自己的“和平崛起與生存空間”,獲得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塞爾維亞、奧地利、日本、韓國、墨西哥等70余國家的訂單,涵蓋機場、電視臺、高校、政企、餐廳等場景。
爭奪國際生存空間的路還有很遠,對國家來說風險重重又不得不為,對企業和市場來說,是一場需要高層指揮、但是又需求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
“守護安全美好生活”,這句話被幾位高管反復提起。
“就好比鐘南山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專業,冷靜,希望別人心中的宇視也是這樣的形象,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的確是我們踐行的目標。”宇視國內市場部總裁林凱如是說。
圣經有云: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只有你的行為才能顯示你信念的大小、真實與否。在行動中持續踐行的信念才是活的,宇視從上到下的人在疫情中都身體力行地讓信念活起來,與平時所為并未二致。
用科技撫平人們焦慮的宇視人,其硬漢形象在抗疫中變得柔軟。
宇視逆勢進化的秘密是什么?已經不言而喻。
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宇視給生命的讓渡最終會成為未來的饋贈。
[出處] 余快. 宇視「遼沈戰役」的四個戰場. 雷鋒網AI掘金志,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