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成效與問題并存,城市智慧化如何向數據要效率?
“新基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智慧城市再次成為兩會熱議話題。在今年眾多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中,如何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成為焦點,不少代表委員圍繞交通、政務、社區、物聯網等相關領域積極獻言獻策。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智慧城市建設面臨重大考驗。一方面,健康碼、防疫地圖、政務服務“網上辦”等功能的推出為復工復產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基層社區的很多防控措施仍然依賴于人力,智慧城市并不“智慧”也引發人們的反思。
在后疫情時代,如何借助數字解決方案和“新基建”來提升治理能力,補足智慧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薄弱、“數據孤島”等現實短板,既是兩會熱議的話題,也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成效與問題并存 城市智慧化水平待提升
當前,我國城市正處于新舊治理模式交替、城鎮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階段,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成為多地政府的一致選擇。前瞻產業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截止至2020年4月初,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749個,規模發展已初見成效。但此次疫情考驗下,智慧城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
向數據要效率 智慧升級打造“城市大腦”
經此一“疫”,人們充分認識到,一個城市的正常運轉必須依賴一個像“城市大腦”的統一控制中心和指揮決策中心。
杭州是第一個啟動“城市大腦”的城市,今年2月11日上線的杭州健康碼就是“城市大腦”的重要產物。為什么杭州可以在幾天內就推出健康碼并全省推廣?參與健康碼研發的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指出,浙江已經建成了全省統一的大數據平臺,省內橫跨二十幾個委辦、廳局的數據完全打通。目前,杭州“城市大腦”已上線包括警務、交通、文旅、健康等11大系統和48個應用場景,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
在北京海淀區,一套完整的數據共享機制也已經建立。從去年海淀發布的《海淀城市大腦總體規劃(綱要)》中可以看到,海淀“城市大腦”建設總體架構為“1+1+2+N”模式,即:一張感知網、一個智能云平臺、兩個中心(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N個創新應用(前期聚焦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環保、人口監測5個示范應用)。
多主體協同作戰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疫情的經驗告訴我們,智慧城市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和企業之間協同運作。新冠疫情發生后,千方科技在北京市經信局、順義區經信局大力支持和指導協調下,針對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小區進出人員基本信息掌握不全面、入戶調查難度大、體溫檢測易發生交叉感染等難點痛點,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科技手段,形成了體溫檢測、視頻預警、人員精準管控于一體的千方社區疫情防控云平臺。平臺以阿里云云基礎設施為依托,以宇視科技熱影66系統智能識別測溫一體機為支撐,結合大數據挖掘與智能AI技術,搭建了“感知—傳輸—分析—決策—行動”為一體的疫情防控協同體系。目前,泰和宜園社區1700余位居民已全部完成人員信息錄入,本地社區防疫數據庫初步成型。
千方科技總工程師付長青表示,“新基建”賦能,智慧城市發展與建設箭在弦上。在加強政企合作、企企聯合的前提下,千方科技將深化與阿里合作,重點打造“城市大腦”的推廣應用,充分借助杭州“城市大腦”的示范作用,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等多緯度展開應用,有效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
總體來說,智慧城市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如英國學者約翰·里德指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展現了人類所有的成就和失敗。我們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們。”相信在新一輪技術重塑城市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個體認知也將被再次重構。
[出處] 成效與問題并存,城市智慧化如何向數據要效率. 人民數據研究院, 2020-06-04 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