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想高考替考?別做夢了,安防高科技可一秒識別
2020年全國高考在7月7日至8日揭開序幕,全國1071萬考生應考。相比去年增加40萬,全國考點7000余個、考場40萬個,安排監考及考務人員94.5萬人。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一次高考,也是今年首場國家教育考試,更是在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范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集體活動。
另外,在高考前夕,多名學生被冒名頂替上學的事件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高考替考亂象令寒窗苦讀十年的考生忿忿不平。
不論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作為,都讓這一年的高考變得與眾不同,而科學技術進步的今天,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將成為本次高考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讓這一年的高考變得無憂和嚴謹。
依托于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核心技術,一些安防企業,為了給高考學子們保駕護航,早早地就已經和教育部門共同部署考場各項措施,包括體溫檢測、疫情防控、身份核對等等。
那么,在高考中,有哪些安防技術和解決方案落地應用了呢?又有哪些新的商機出現呢?
身份、口罩識別
在考前防疫準備方面,各地已提前14天對考生和考務人員進行日常體溫測量和身體健康狀況監測,并開展全覆蓋的防疫教育和培訓。各考點均按要求配備充足的防疫物資,設置了隔離考場、隔離設施。
高考期間,考生、家長、安保人員等人群將聚集于校園門口。面對高密度復雜人群,如何利用智能化手段,高效識別學生信 息及口罩佩戴情況,并有效保障考生快速、安全、順利進出?
在考試期間,相關部門明確要求,對所有進入考點人員進行體溫測量,37.3℃以下方可進入考點。
同時,考點將設置涼棚和體溫異常者復檢室等,供待檢人員進行受檢準備以及檢測不合格人員短時休息調整使用。
各考點考中出現發熱、咳嗽考生,將按照既定程序轉移至備用隔離考場。
為此,很多考場都配備了體溫檢測和識別設備,在河北、上海等多地考點都能看到宇視的熱影系列產品。
圖 宇視熱影系列產品在河北考場落地應用
宇視熱影產品是以智能識別作為核心技術,通過現場參加考試人員的特征與報考信息的人員進行比對、進行人員甄別;同時,對于沒有考生信息的考點,可以根據考生報名的身份證號碼進行人證核驗比對,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 在疫情防控方面,在進行考生身份認證的同時進行測溫,保證人員與體溫能夠進行一一對應
- 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額溫槍測溫的方式,熱影產品能夠有效地將體溫信息進行應用記錄,而不是檢測時查看體溫正常或異常后數據無法回溯,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能夠對考生的體溫信息數據進行統計整理,給相關部門提供數據支撐,以便能夠對數據進行應用,從根本上杜絕傳統測溫方式的“死數據”無法應用
- 通過自主化的身份驗證和測溫的方式增加考生的通行效率,減少考務人員的工作量,能夠大大提升考試前準備工作的工作效率
- 可通過對接當地的健康碼系統,一次核驗不僅對考生的身份及體溫進行檢測,還能夠查詢考生的健康信息,做到“一次檢測,多種核驗”。
圖 宇視熱影系列產品在河北考場落地應用
考場上使用智能識別設備,可以對考生進行更準確的身份核驗,提高考生身份檢錄效率。
以往核驗考生身份可能需要核驗一個考生的身份信息需要通過“四對照”(考生身份證、紙質準考證、座次表、考生本人)需要約2分鐘的時間。
使用智能識別設備后,核對一個考生身份信息只需要幾秒的時間,準確率甚至比人工核驗更高。通過多證核對人機比對,嚴防替考現象。
高考只持續兩天,在考完后,這些設備又有何用途呢?
CPS中安網了解到,這些產品在高考后,可以用于平時學校的學生及教職工考勤,會議簽到,重點場所門禁設備使用,學校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將設備更換用途,達到一機多用的目的,一次性投入,持續使用。
2020年全國高考,對千萬考生而言,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考驗。考場原本就如戰場,今年的考場之內,還疊加一個抗擊疫情的戰場。
打贏兩場仗,需要安防科技護航,兩手準備、同時發力,確保高考、防疫兩不誤。而出現替考現象的年代也大多在技術還較落后的十多年前,如今在AI、安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的加持下,替考亂象勢必會被科技扼殺在搖籃。
[出處] 想高考替考?別做夢了,安防高科技可一秒識別. CPS中安網, 2020-07-08 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