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7.0%!高新區(濱江)GDP逆勢而進
■記者:孟嬌/宋桔麗
逆勢而進,棋局日漸明朗——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指標出爐,高新區(濱江)GDP增速7%,高于全省6.5個百分點;196家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增長9.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5%,高于全省14.2個百分點。
受疫情影響,7%的GDP增速尤為不易,可以說,高新區(濱江)已經成為省市“最抗壓”的地區之一,也充分印證了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己任的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為何高新區(濱江)的各項經濟指標能在短暫低迷之后實現“逆風翻盤”?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高新區(濱江)一直致力于數字經濟和新制造業雙輪驅動發展,在軟硬件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質地強韌的產業骨骼。
今年上半年,高新區(濱江)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97.8%、90.4%、80.6%,三大產業總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而這三個指標分別同比增長14.8%、12.6%和19.3%,分別高于全市10.1、7.3和10.5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業趨近百分百的占比,反映了高新區(濱江)產業的創新底色,而新興產業增加值的快速增長,也體現高新區(濱江)挖潛新動能的實力,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強有力的發展后勁。
疫情期間,高新區抓復工搶機遇,依托高度融合的數字經濟產業鏈和創新鏈,在全球市場低迷、供應鏈局部中斷等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展現出“打通上下游、技術變產能、實現內循環”的實力。
宇視科技就是“技術變產能”的亮眼一筆。作為一家數字安防企業,依托該公司多年來創新投入的技術儲備,將數字技術嵌入生命健康產業,以“應變力”直面市場變化,兩個月完成三次技術迭代,快速研發紅外線成像產品并落地為產能。
面向經濟市場主戰場,像宇視科技一樣,企業紛紛以研發的“功夫底子”練出了“新絕活”,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大立、紅相等企業加速技術轉化,高新區(濱江)僅紅外熱成像儀一項產品的產量就接近40萬臺,產量分別占浙江省和全國的97%和65%。
除了疫情防控相關產業等細分領域呈現新機遇,龍頭企業也起到了壓艙石作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高新區(濱江)前30家規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為91.3%,海康系、新華三系、大華系等的穩定增長,也為全區工業穩中向好的增長態勢提供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從結構性指標來看,數字同樣令人振奮——高新區(濱江)高新產業投資、工業投資分別增長8.9%和4.0%,兩個指標為該區近三年來首次扭負為正。據悉,今年以來,高新區(濱江)加快供地節奏,上半年實現項目落點18個,開工7個。
經濟穩健發展的背后,是高新區(濱江)服務能級的提升。
就拿工業投資來說,高新區(濱江)專門組建了產業項目前期辦,抓產業建設項目快速落地推進。“通過這樣的協調機制,可以督促項目前期各個環節的進度,通過不斷精簡流程,加快用地落點的審批、建設流程。”
此外,高新區(濱江)進一步優化為企服務的機制創新,改變了過去該區主要由經濟部門服務企業的情況,將平臺和街道融入企業服務體系,以條塊結合方式抓項目推進,也加速了項目落地。
接下來,高新區(濱江)將進一步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以“有形之手”的更大作用,激發“無形之手”的更大活力,繼續鞏固和堅持數字經濟強鏈延鏈補鏈,全面布局新基建、大力發展新健康,進一步加快產業研協同和企業間創新協同,為產業進一步集聚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以數字化和“親清三訪”撬動政府治理和服務理念變革,以營商環境的“確定性”抵沖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
[出處] 孟嬌/宋桔麗. 7.0%!高新區(濱江)GDP逆勢而進. 杭州日報, 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