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電瓶車3分鐘自燃至千度,海大宇等大廠如何用技術防患于“未燃”?
■記者:Tim
5月10日晚,成都叢樹家園小區突發電瓶車爆燃事故。根據視頻顯示,一名男子推著電瓶車進入電梯后,電瓶車突然冒出濃煙自燃起火,轎廂被濃煙吞沒。事發時,電梯內5人全部受傷,最小的傷者是一名僅5個月大的嬰兒。目前,幾名傷員在醫院接受救治。受傷嬰兒仍在重癥監護室。
視頻畫面顯示,男子推著電瓶車進入電梯后,電梯門關閉的同時電動車的座艙下方突然冒出濃煙,據推測為電池著火。
事實上,現在多數電動車都采用鋰電池,使用較多的類型是密度很大的三元鋰電池,一旦起火根本來不及滅火,12秒即可處于猛烈燃燒狀態,且燃燒后的濃煙毒性較大,一旦吸入,短時間內可致人昏迷窒息。央視曾經報道過,特地用電動車做短路起火測試,結果驚人:電動車僅需3分鐘便可以燒到上千度!
而這起事件中,電梯轎廂內密閉的空間更是給爆燃提供了完美空間,視頻中僅從34秒到36秒2秒,整個電梯已經火光四起,充滿濃煙。
全國各地電瓶車自燃的案例不勝枚舉,因而多地已經禁止電動車進入樓道、電梯、房間。
但是生活當中仍然可以發現還有大量的電動車被推至樓道甚至入戶進行充電。電瓶自燃的原因多種多樣,無法100%避免,在樓道、電梯、室內起火還容易封鎖出口再次造成更大傷亡。同時,電瓶車使用現階段還在給小區帶來諸多難題:
出入不便捷:出入小區,基本要下車推車再刷門禁卡,很難“一步到位”。
拎著電瓶車上樓下跑,費時費力更不安全:萬一磕碰撞擊,既損傷電梯壽命,也給居民帶來不便與安全隱患。
充電太難了:沒有足夠充電點位、私拉電線充電現象嚴重,上樓充電危險系數高,極易引發爆炸、火災。
亂停亂放:容易與行駛的車輛發生擦碰;影響小區美觀;阻礙住戶的正常通行,影響消防安全。
人力監管難以全覆蓋:難以做到全面監管,問題遲遲解決不了。
成都的這起電瓶車自燃慘劇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尤其是在物業、消防、安防等領域。目前,多家安企都已經給出了相關的解決辦法,從多方面防范和應對電瓶車的潛在危險性。
宇視科技推出電瓶車禁入電梯方案,內置深度學習算法的電瓶車檢測攝像機可智能識別電瓶車,并發出聲光報警,通過燈光閃爍和警示語音播報勸離電瓶車主。
AI攝像機可以聯動電梯控制器,阻止電梯關門,直至電瓶車撤出電梯轎廂,做到“車不離,門不關”。
此外,系統可同時向APP推送報警消息,必要情況下,物業管理人員可以通過APP進行遠程喊話,勸離車主。總有人想鉆空子,將強行電瓶車駛入電梯?宇視電瓶車檢測攝像機具有遮擋檢測功能,防止有人故意遮擋相機,躲避檢測處理。
此外,社區里統一存放電瓶車的充電樁區域也是防范電瓶車燃爆風險的要地,宇視熱成像筒機可以提供全天候實時測溫功能,快速識別高溫并告警,防患于未“燃”,保障社區安全。
除了安企在技術產品層面助力防范之外,今年國家也出臺相應的法規對電動車的安全管理進行規范,如5月1日起,《廣東省消防工作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
《規定》明確,禁止在不符合消防安全條件的室內場所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樓梯間停放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禁止違反用電安全要求私拉電線、插座給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充電;禁止在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集中充電場所存放易燃、可燃物品。根據《規定》,違反上述規定的,由有關部門依法處理;造成火災事故的,由消防救援機構或者相關機關依法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規定》明確,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督促指導物業服務人做好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停放、充電場所的火災防范工作。
《規定》要求,擬建、在建的住宅小區、住宅建筑和人員密集場所等建設項目,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規定指導督促建設單位設置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集中停放、充電場所,配置符合用電安全要求的充電設施,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眾多的安防企業第一時間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體現出了強大的技術儲備和產品化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安企在新場景上繼續拓寬邊界積極性。
如今的安防行業,正是轉型升級最重要的關口,安企顯然也意識到行業的瓶頸與人工智能的趨勢,并不斷進行著積極嘗試。
與此同時,除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三大安防產業集群地外,幅員遼闊的中部、西部地區的安防產業正在崛起。如何深入了解這些地區用戶和市場的痛點需求,已成為安防企業未來拓展的重中之重。
由于此次電瓶車自燃事件引起的反響強烈,2021年電瓶車智慧管控系統也將隨著新政的出臺不斷被更加多地關注和重視,同時市場需求也將隨之而來。與此同時,相關系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也將獲得良好的市場機遇。
[出處] Tim. 電瓶車3分鐘自燃至千度,海大宇等大廠如何用技術防患于“未燃”? CPS中安網, 2021-05-17 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