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深圳地鐵“黑科技”
■記者:鄧之湄
宇視編者按:深圳地鐵高新園站不僅是客流大站,而且毗鄰創維、TCL、邁瑞等高技術企業。面對通勤大客流,傳統人工觀察、通道標記方式效率低下,只有科技助力才能“降維打擊”。宇視科技(uniview)首次將視頻檢測客流技術與激光統計客流技術結合,采用大客流監測及預警系統,精準研判客流情況,高效組織管控,顯著提升乘客進站乘車效率。
圖 深圳地鐵里的宇視大客流監測及預警系統
“這是我們對地鐵車窗功能的全新探索。”深圳地鐵集團總經理黃力平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稱,和此前推出的語音交互、乘車碼、監測預警系統等“黑科技”一樣,深圳地鐵的每一項研發創新,都是為了解決乘客的出行痛點。
據介紹,2021年上半年,深圳地鐵日均客運量576萬人次,累計安全運送乘客10.4億人次,客流強度每公里1.4萬人次,位列全國第二。面對日益增長的客流需求,如何更安全更便捷地服務乘客,深圳地鐵走出了一條科技便民之路。
智能AI“小姐姐”
乘坐地鐵,看不懂線路地圖怎么辦?
在深圳地鐵,如果要購票,乘客只需在自助售票機上點擊語音購票按鈕,對著售票機屏幕上方的麥克風用普通話說出目的地車站,自助售票機便會在屏幕上顯示前往該車站的購票界面。
“乘客點擊支付即可購票。”深圳地鐵運營集團AFC(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技術工程師饒庶民告訴本刊,語音購票功能可自動屏蔽周圍噪音,加強了語言識別能力,一經推出就廣受好評。
如果要問詢首末班車時間、找洗手間或者辦理其他業務,乘客也不必去客服中心尋找工作人員,車站里的“智能AI小姐姐”可為乘客提供永不下班的貼心服務。
“比如問詢‘小姐姐’洗手間在哪里,顯示屏會立刻顯示車站內洗手間位置圖,十分方便。”饒庶民說。
“隨著地鐵線路和車站的增加,不少乘客反映購票和問訊時消耗的時間也增長了。”黃力平列出一組數據,2016年時,深圳市地鐵全線網有8條線路285.847公里,199個車站;截至2021年8月,深圳市地鐵全線網已達11條線路411.1公里, 285個車站。
“對于不熟悉地鐵線路的乘客,尤其是初次來深圳的游客,減輕他們出行的煩惱是我們研發語音購票和‘智能AI小姐姐’的初衷。”黃力平說。
深圳地鐵高度重視收集乘客意見。據黃力平介紹,深圳地鐵主要通過微信、微博、熱線電話、各類座談會和每年一次的滿意度調查,聆聽乘客的訴求。乘客意見一方面啟發了地鐵“黑科技”的研發,一方面亦利于各類應用推出后的持續改進。
“碼”上乘車、快速識別進站
不同的乘客,對于出行便捷有不同的需求和理解。
“現在,乘坐深圳地鐵有八種方式可供選擇:分別是單程票、深圳通儲值卡、日票、計次卡、深圳市地鐵乘車碼、深圳通乘車碼、金融IC卡和全國交通一卡通。”深圳地鐵集團副總工程師孫波告訴本刊,深圳市地鐵乘車碼由深圳地鐵與騰訊合力打造,是目前使用人數最多的乘車方式。2021年7月,深圳地鐵乘車碼使用人數已達5291萬人次,使用率占比49%。
“推出乘車碼,是為了解決乘客購票排隊、無零錢購票以及忘帶深圳通儲值卡等問題,現在只要有手機就能直接坐地鐵。”孫波表示,乘客只需在對應的微信小程序、App上完成身份驗證、支付賬戶綁定等操作,即可開通兩種乘車碼。乘車時只需提前打開乘車碼界面,根據車站指引標識,即可輕松掃碼進出車站。
值得一提的還有,因開通乘車碼時乘客已完成實名認證,在便捷乘客出行的同時,亦便于疫情防控期間出行軌跡的追溯。
不過,對于一些老年市民而言,需要手機操作的乘車碼依然過于復雜,他們多次向地鐵運營方表示,希望有更“傻瓜式操作”的智能科技。
“針對這一乘客群體,深圳地鐵聯合國內研發和設備制造廠家推出了智慧邊門檢票機。”黃力平說,深圳市人民政府規定,年滿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可免費乘坐深圳地鐵。因此,年滿60周歲的老人在自助票務處理機上驗證身份,完成驗證后,可直接在智慧邊門檢票機智能識別快速進站。
據介紹,出于信息安全等考慮,該技術目前僅適用于60周歲及以上老年乘客免費通行,未來使用規劃正在進一步探討中。
更精準、更高效
在深圳地鐵收集的乘客意見中,想要“更高效獲取乘車信息”的訴求長期高居榜首。
如今,在深圳地鐵11號線機場站站臺立柱的電子顯示屏上,乘客不僅可以看到所處車站、本次列車終點站、預計到站時間等信息,還可以提前了解每節車廂擁擠度。
“我們以不同顏色、數量的卡通小人提示不同的擁擠度。”孫波向本刊介紹,當顯示屏上的車廂顯示一個至三個綠色卡通小人,代表這節車廂有座或載客較少;如果顯示有四個黃色小人,代表這節車廂乘客較多;如果顯示五個紅色小人時,則表示這節車廂嚴重擁擠。
通過這種簡單直觀的方式,深圳地鐵把每一趟即將到站列車各車廂的擁擠情況,實時反饋給候車乘客,指引乘客精準選擇相對寬松的車廂,舒適出行。
針對乘客對車廂溫度的不同需求,深圳地鐵研發推出了“同車不同溫”模式,在不同車廂張貼了“強冷”“弱冷”標識,便于乘客自行選擇。
針對乘客“希望在車廂顯示屏上看到更多車站周邊信息”的訴求,深圳地鐵研發推出了“列車動態地圖”,便于乘客提前了解車站的樓梯、電梯、洗手間和周邊地理等信息。
在這一系列“黑科技”中,最令市民吳先生滿意的要數2021年4月上線的客流監測預警系統。
“前陣子,我在1號線高新園站不小心丟失了行李,借助客流監測預警系統很快就找回了失物。”吳先生說。
據介紹,客流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可對出入口、通道、站廳等公共區域高清攝像頭上傳的海量視頻畫面進行實時運算分析。
“當有人員在扶梯上發生逆行、摔倒等突發事件時,車站內的高清‘眼睛’會通過畫面分析第一時間自動報警。相比以往依靠人員巡站和等待乘客求助,工作人員將更加快速地到場處置。”孫波稱,目前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針對輪椅人士出行的提醒。當輪椅乘客搭乘出入口垂梯時,系統會自動預警,提示工作人員前往協助。
據透露,鑒于現有閘機容易磕碰到老人和小孩,深圳地鐵正在研究下一代閘機,力圖通過視頻識別進行行為分析,實現更快捷更安全的出行。
“總之,滿足市民安全舒適便捷出行需求是我司科技研發的方向。”孫波說。
[出處] 鄧之湄. 深圳地鐵“黑科技”. 瞭望東方周刊, 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