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宇視十年,十問“實”答
■記者:曾苑蘭
摘要:以“質量為本,創新為魂”鑄造的寶劍,會開創出哪番天地?
十年“征戰”安防江湖,宇視科技終成鐵軍。
2011年12月,前母公司四大產品線之一的存儲和多媒體事業部獨立出來,變身成為“宇視科技”,欲在諸雄混戰的安防市場尋得立足之地。
若以中國安防江湖近四十年的“血雨腥風”來看,起跑晚了三十年的宇視科技,用十年的借勢快跑,從單飛到自強,從成長到超越,開創了屬于自己的革新之路,實屬不易。
時間,是標注萬物前進步伐的刻度。
宇視科技十年已成軍,那新的十年,面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又該如何前行?
借十年之機,CPS中安網有幸與宇視科技總裁張鵬國、副總裁閆夏卿、PBG業務負責人鄧松杰三位對話,全方位了解宇視科技未來的新方向、新布局、新賽道。
這是宇視科技十年之際的“十問十答”,也是面向市場擲地有聲的“實問實答”。
一問
依舊穩坐“行業第三”?
“任何時候,數字說話。”
當被問到近期業界傳聞宇視科技“行業第三”的位置有所動搖時,張鵬國只回答了八個字。
話語中帶著的自信,能穿透空中的萬千迷幻言論。
張鵬國形容宇視的十年,可分成三個階段來解讀,“最初三年的自大之峰、中間四年的絕望之谷到后面三年的開悟之坡——我們完整實證了鄧寧-克魯格效應,更印證了’板凳要坐十年冷’。”
幸運的是,板凳雖冷,鐵軍團隊,業績炙熱。
企業的發展與壯大,數據是最真實的佐證。
宇視科技僅用3年時間,依靠準確的戰略設計、管理優化、卡位重大技術拐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雙雄盤踞多年的安防行業,宇視科技在中國安防行業內的排位進階為第三,并且持續至今。
此后,在全球智能視頻安全防護設備市場排名中,宇視科技更是實現正向位移,排列第四,保持至今。
從2011年到2021年,十年間,宇視科技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快速成長。
宇視“十年磨一劍”,扛住巨變江湖的諸多不確定性。
只是,宇視用十年磨出來的這把劍,是什么樣子?
二問
“十年磨一劍”,用什么磨?
“質量為本,創新為魂。”
十年前的安防市場,是模擬、代工、低端、量大的時代,不少企業一門心思想著賺“快錢”。
別人貼牌代工,宇視自主研發;別人搶奪低端市場,宇視面向高端市場;別人模擬技術,宇視堅定IP化;別人快產快銷,宇視慢工精雕。
這一系列的“不一樣”,讓宇視迅速在行業里“被標簽化”——精工制造,意指宇視每一個出品都堪稱“精而美”。
宇視擁有端到端全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IP視頻管理產品,包括IP攝像機、卡口電警、視頻編解碼器、NVR、存儲、視頻管理平臺以及分銷和SMB(中小商業客戶)等產品,并面向不同行業提供解決方案。
但有心人不難發現,其實在過去五年,宇視積極尋求創新突破——“去標簽化”。這也就意味著“全標簽化”。
“全標簽化”,離不開創新。
張鵬國眼里的創新有“四輪驅動”:技術驅動、需求驅動、政策驅動、企業家精神驅動。
他覺得創新是多維度的,也很難直接度量。但每位宇視人骨子里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會帶來大量的動能,對整個行業產生根本性改變。
不論是此前的搭平臺、建存儲、布渠道、投研發、出海外,還是現在的去標簽化、守質量本、鑄創新魂,磨練出來的是一把“宇視寶劍”,通過“四輪驅動”,不僅要“打掃戰場”,還要“創造戰場”。
三問
要創造什么樣的“戰場”?
“讓場景變’小’,行業變’大’”。
中國安防江湖歷經四十年更迭,城市巨變、需求萬千、場景碎散,江湖被“智能物聯”標記。
宇視面對大勢,需要有更明確的方向和更智慧的策略,簡而言之,便是:“取勢、明道、優術”。
在千行百業匯聚的超大場景,宇視早已取“勢”,不過,如何用自身的實力,明確自己的戰略和優化能力?
在AI賦能安防后,多種感知技術融合、多種形態的終端瘋狂涌現,應用更復雜、技術跨領域融合。
項目顆粒度持續變大,大項目的交付變得越來越復雜,回款周期持續拉長。
為了應對挑戰,宇視明確了自己的“道”:一是加大SKU(庫存單元)的投入;二是繼續強化渠道營銷能力;三則是打造去中心化的數智城市生態體系。
“去中心化的數智城市生態體系”是宇視在新十年想要打造的“新戰場”之一,譽為“優術”。過去的十年,宇視一直在為智慧城市和微小場景努力,有意喚醒包羅萬象的城市場景價值。
盡管已經有智慧物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沉淀,但顯然,獨行非遠見,需要更多的生態合作伙伴一起解構萬千場景,把智慧城市這個大場景,變成一個個小場景,逐點擊破,見微知著。
閆夏卿形容現在的智慧城市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著力在基礎設施,如城市的水電煤氣等;另一個是從基礎設施轉移到在基礎設施上面的應用,這是一個從技術創造到技術實踐的遷移和變化,技術進一步落地,場景進一步具象。
宇視今年新成立了PBG業務群和EBG業務群。在PBG里面,新成立了一個部門,叫做生態發展部,就是為了更好地應對當前智慧城市的落地。
在蘊育出的“數智城市生態體系”里,宇視只是整個體系的一個中臺,合作伙伴則是將海量微小場景串聯成體系的重要部分,彼此通過算法和應用的結合,讓場景變“小”,讓行業變“大”。
若細品,宇視的野心和雄心,一點都不小。
四問
合作伙伴在生態里能獲得什么?
“價值”。
要做生態,營眾生利、揚萬古名,拿什么本事來拼?別人為何要來?又能獲得什么?
如今,行業場景碎片化、環境多樣化的特點彰顯,需要大量匹配行業屬性的長尾小算法,這些算法根植于行業生產流程,需要具備快速上線、持續演進、按需使用的能力,解決客戶實際問題。
閆夏卿介紹,宇視會為所有生態伙伴提供宇視最核心的硬件和軟件基礎架構,讓伙伴實現技術全流程的應用,這包括三個堅實的技術支撐:
01萬物全感知
02后臺全硬件
03底座標準化
“全感知、全硬件、標準化”的技術底座,把行業技術門檻降到盡可能低,合作伙伴可以輕松接入技術底座,為城市細胞(社區、中小企業等)、城市系統(文教衛等)以及城市生命線(道路、交通樞紐等)賦能,惠及微小場景,真正帶來可觀的價值。
閆夏卿表示,在軟硬件層面,宇視會把軟硬件的鴻溝縮小,將兩者之間的接口標準化,極大降低開發和實現的難度。
第二個,在商業價值層面,宇視會把更多的商業價值讓渡給合作伙伴。宇視通過技術來成就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則帶動宇視業務的規模化。
鄧松杰補充道,安防行業從本質上來說,是個應用系統,越接近末端就會越個性化。這些細分、碎片化、定制化的事,由生態合作伙伴來做會更容易。
“宇視是另辟蹊徑從下往上、從邊到端到云去構建生態的,這樣的話,價值會更加具象化,實現共贏,合作伙伴會更有信心。”
五問
有多大的信心?
“不是信心,是決心。”
決心,似乎是宇視十年成軍的精神支柱。
張鵬國回憶往昔,宇視質量基線不合行業規律,制造能力較弱,硬件人員和研發人員奇缺、組織不成體系,那就重建。
一邊重建,一邊高速奔跑,那種艱辛和壓力,非外人能道。
張鵬國坦言,“一邊高速飛行,一邊更換引擎”,這是宇視第一個十年的常態,未來也依然會如此。
這種常態里還有兩大堅持:一、始終求變;二、在求變中聚焦。
“這兩者是動態結合在一起的,當宇視決定要追求某一個變化,例如數智城市生態的這種模型,就會集中所有的力量去做這件事情,直到把它做到業界領先為止。”
六問
所有決策都有正向效果嗎?
“不一定”。
張鵬國認為,宇視十年來走的每一步,都仿如在刀尖上舔血,怎么可能每個決策都萬無一失、立竿見影呢?
復盤過去十年的決策,張鵬國認為,最正確的決策應該是堅決地進軍國內渠道市場和海外市場。
宇視從單一的國內高端行業市場向“國內高端行業市場+國內渠道市場+海外市場”三個市場并重轉變,從賣解決方案向“解決方案+部件化產品”并重轉變,從準直銷向“準直銷+渠道營銷+非接觸式營銷”轉變。
張鵬國坦言,這十年來,宇視很幸運,沒有重大的決策錯誤,也沒有什么后悔的決策,企業經營總是在矛盾和痛苦中前行,所有的決策都是在當下選擇的最優解。
七問
組織內部有哪些新變化?
“很多變革”。
首先,企業文化創新。
在2021年,宇視已將企業文化精簡為“十六字”:務實創新、合作共贏、簡單公正、持續改進。
這“十六字”向行業內外宣告了宇視未來著力的方向和戰略調整。
第二,組織變革。
隨著公司業務趨于多樣性,宇視組織內部會重新認識客戶導向,也在驅動更深的組織和業務變革,更準確地把握各種各樣的客戶需求。
張鵬國認為,客戶導向指的是站在客戶角度看需求,幫助客戶厘清需求的真偽,同時也要清醒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
“宇視今年做了比較多的組織變革,目的是用不同的業務經營策略、營銷模式、人力資源和薪酬模式去匹配不同的目標市場。”
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公司的關鍵成功要素,宇視還在點滴積累、持續改進之中。
八問
如何直面競爭?
“堅持,做自己能做的”。
巨頭云集,安防行業似乎進入了新階段,融合與裂變、創新與冒險,時刻在上演。
張鵬國認為,宇視邊打仗邊建軍,從不缺競爭者。但宇視更希望把精力和追求放在創新上,技術上的創新或者叫微創新,去實現企業的增值,而不僅僅是靠單一的產品品質好去實現企業增值。
同時,將研發投入視為重中之重。簡單看幾個數據,宇視的研發費用常年占比超過公司營收10%,位居行業頭部企業榜首;2020年已授權發明專利數945件,累計專利申請總數2500件。
張鵬國引以為傲的是,宇視以極具辨識度的企業文化和團隊風格,為安防行業帶來一股清新的風,直面競爭,堅持做自己能做的。
創新為魂,深耕行業,冷靜洞察市場需求,將萬千小場景夯實,成長為全場景下強悍的“六邊形戰士”。
九問
新十年,目標是否已立?
“活著,是終極目標。”
張鵬國坦言,從宇視成立起,“活著”便是這家企業的終極目標。
“當下大環境諸多變量:貿易戰、疫情、缺芯片、限電等。變量一多,頭緒就亂,很容易抓不住主要矛盾,也容易陷入’偽勤奮’的巨大陷阱。”
為此,宇視堅持持續改進內部組織,迅速響應市場和社會需求。
即便是在最難的2020年,宇視用靈活的創新和逆勢增長的業績證明了團隊的優秀。2020年前兩個月國內外業績基本停擺,宇視幾乎用八個月干了全年的活。
張鵬國堅信,不管前路如何險阻,宇視用十年磨練成的鐵軍,不會那么容易潰敗。
十問
十年分水嶺,未來何以再戰?
“借以風氣相扶,得以翱翔長空。”
在閆夏卿眼里,宇視以自有特異之處,從肇始、開創到現今,張揚著一種昂揚向上、安靜疾進的理想主義信念。
宇視這十年,更像是行業發展的一個催化劑,用“鲇魚效應”激活行業的生命活力和重構其真實形態。
“宇視在未來兩三年會邁向營收百億的規模,這是數字分水嶺的跨越,但宇視更看重的是,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是宇視未來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更是宇視成型的骨與血。”
回首一路歷程,宇視十年的每一步,都鏗鏘有力。雖艱辛,但無差錯,擺脫友商阻擊、漸成規模,局面逆勢勃興,在業界戰績赫赫。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十年的十問“實”答,既是宇視十年之旅的終點,也是下一個十年的原點。
宇視將以科技向善的使命,夯實感知萬物的技術底座,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創造新價值,驅動AIoT時代的數字化變革。
[出處] 曾苑蘭. 宇視十年,十問“實”答. CPS中安網, 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