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2022,張鵬國談宇視的「變與不變」
■記者:秀松
“世界已經改變,我們也該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了。”
納德拉在接替鮑爾默之后,對微軟員工如此說道。
彼時的微軟,雖然已經是PC業務巨頭,但正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困境,股價甚至和十幾年前相差無幾。鮑爾默為此費盡心思,也做了不少改變,比如收購諾基亞,但效果寥寥。
如何延續微軟在PC時代的輝煌?這是擺在新任CEO納德拉面前的難題。
為此,除了在組織管理、企業文化層面發動變革之外,納德拉最重要的事,便是將微軟帶到云這條道路上來。
在他看來,Windows在PC時代占了統治地位,但在移動時代,這類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上任伊始,納德拉便公開為云站隊,并裁撤了大部分手機和服務部門的員工,為發展云業務鋪路。
后來的結果表明,納德拉是正確的,微軟在他的帶領下,擺脫了增長困境,并成功躋身萬億美金市值俱樂部。
微軟的案例表明,企業所面臨的生存環境在不斷變化,如果企業高層不能洞悉市場環境,作出正確的戰略部署,企業本身作為一個組織,將陷入徘徊、內耗之中,最終錯失機遇,在市場化浪潮中被淘汰。
與諸多企業家一樣,宇視總裁張鵬國也有自己的帶隊哲學,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變”。
在2022年的宇視AIoT峰會上,他向AI掘金志闡述了自己對于宇視變化的一些思考。
他們在變
張鵬國將自己的創業團隊比喻為一部“烈火戰車”,在過去十年時間里,一直在做兩件事:一邊打仗,一邊建軍;一邊高速飛行,一邊換引擎。
打仗,顧名思義,就是商業競爭。
從華三出來之后,張鵬國帶領團隊成立宇視,十年時間里與眾多安防新、老勢力“開戰”,在安防領域做到頭部位置,年營收達60.7億元,并非僥幸,而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結果。
建軍,則是指基于環境變化不斷調整戰略部署,成立服務于此戰略的團隊。
例如在營銷層面,2021年宇視的營銷模式從to G、 to大B快速切換到to SMB,面對不同的客戶,戰略打法不一樣,營銷團隊也隨之改變。
而在技術、產品層面,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宇視也調整了部分技術和產品人員,負責阿宇系列的產品調研、研發等,以服務下沉市場。
所謂“一邊高速飛行,一邊換引擎”則是指,在實現年同比增長15.1%的基礎之上,以視頻技術為核心,同時保持對研發的高投入,既保證技術先進性,又不斷擴充新技術。
2021年,宇視研發投入占年營收的10%左右,專利申請總數3000余件,發明專利占比超80%,便是宇視核心技術的保證與體現。
最直觀的印象,是宇視從一家安防廠商變為一家具備全棧式AIoT能力的企業,從早期只有視頻技術能力,到能夠將物聯網、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應用及落地的公司。
不難理解,這些變化都發生在行業變化之下:安防池子太淺,已無法滿足宇視的成長需要。
過去,業內不少公司對安防的未來有著自己的研判,也誕生了智慧物聯、智能物聯、萬物互聯等熱詞,但在今年,AIoT成為行業共識,業內巨頭與AI新貴都針對性地提出了AIoT戰略。
在宇視的AIoT戰略下,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主要變化:
一是前文提到的營銷模式從to G、 to大B快速切換到to SMB。
二是品牌理念變為“無限新視界”。
無限新視界可以從三個角度理解:無限感知,以視頻技術為核心,以全域技術為外延,感知世界;無限場景,將產品落地到千行百業之中;無限連接,即以產品鏈接城市、家庭、個人。
三是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產品及解決方案。
例如,針對鄉村市場,宇視發布了貼近群眾的“阿宇”品牌。
而在本次AIoT大會上,宇視則一口氣帶來了包括交通綜合治理、疫情防控、智慧路口、智慧社區、智慧高速、智慧停車、智慧機場、智慧地鐵在內的8大解決方案的升級版本。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疫情防控解決方案和智慧停車解決方案。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不少科技公司都在嘗試用產品來解決防疫過程中的難點,宇視提供的紅外測溫槍,可實現無接觸測溫;電子哨兵則助力社區、公司等進行人員管理;其提供的方艙集中隔離管控方案、居家隔離管控方案等在多個場景等實現應用落地。
而在智慧停車方面,宇視推出了“城市路內+路外停車全解決方案”。
該方案通過智慧停車云平臺來連接各類應用,打通停車環節中涉及到的各個利益主體,從節約資源、提高效率、解決車位難找等方面來解決行業痛點。
具體來看,智慧停車解決方案包含GPC482/461等單雙目高桿視頻相機,搭載了”車輛測光“算法,能夠清晰抓拍、檢測各類環境下的違停行為;而在中臺方面,AIoT中臺部署了停車異常數據清洗組件,進一步提升數據有效性;此外,在合作模式上,既可以采取“前端硬件+AIoT中臺+后臺硬件”的模式,也可以采取“前端硬件組件+第三方算法”的模式實現開放合作。
可以看出,宇視的AIoT產品和解決方案,正落地推廣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一切,都是宇視主動求變的結果。
通過內力推動的變化,宇視獲得了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也將技術、產品帶給行業,實現共贏。這正是宇視求變的根本原因。
他們沒變
在納德拉對微軟的改革中,有一個點始終沒變:微軟始終是一家技術服務商。
這對其它企業非常有借鑒意義,不論市場如何變,戰略如何變,但企業要搞清楚自身能力、定位。
對于一家公司,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比要做什么,同等重要。
如果企業本身沒有基于能力劃分邊界,公司就會陷入無限擴張之中,承受巨大的不確定性。
張鵬國深知劃分邊界的重要性,因此,在會上,他表示:
AIoT是個非常大的體系,是一片深邃的海洋,也是一個龐大的雨林生態。任何一家公司,不論規模多大,都不可完成對所有行業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全覆蓋。
只有整個產業鏈,如集成商、工程商、經銷商、設備商、技術供應商等多方的合作,才可能實現AIoT時代下的萬物互聯。
而在整個產業鏈中,宇視的自我定位是:AIoT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這個定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劃定宇視的業務邊界;二是宇視的合作模式。
“宇視永遠不做系統集成,也永遠不做工程項目。承諾永遠不變。”
這是張鵬國的原話,目的就是給宇視畫一個圈,讓宇視在這個圈內做好業務,而不至于因為其它市場利益,而跨界去做一些能力之外或者吃別人的飯。
擴張可能帶來好處,但同時會帶來迷茫。堅持不碰邊界之外的業務,除了規避無序擴張的潛在風險之外,也讓產業鏈上其它企業有錢可賺,產業本身才能良序發展。
這點可以從宇視的合作模式上看得非常清楚。
今年3月,宇視發布了“阿宇”品牌,深耕縣鎮村等下沉場景,為了建設下沉渠道生態體系,宇視先后在全國334個城市派出了城市代表,與阿宇合伙人開展市場共建工作;并且投入相應的品牌營銷資源,提供金融支持與資金扶持方案,與合伙人共同構建覆蓋縣鎮市場的渠道網絡。
在合作之上,宇視堅持“去中心化”,即開放原則。
“在宇視的朋友圈里,我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開放、合作、共贏。”
張鵬國表示,在宇視的行業解決方案中,宇視提供模塊化、部件化的組件,不僅開放軟硬件接口、SDK等,還開放云平臺,為合作方提供快速、高效的應用開發服務。
合作企業都可以在宇視的能力之上,開發差異化產品,構建自身的生態圈。
以技術、產品賦能行業,這正是宇視從未變過的核心定位。
邊界,企業的經營哲學
在掘金志曾經的采訪中,張鵬國曾分享一個創業的觀點:
“創業殘酷,有幸活到最后的企業,一定都是會棄子的企業。”
這句話的意思,即是指創業之道,需要企業本身要“守規矩”,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堅決不碰。
也就是劃分邊界。
在商業世界之中,有不少企業靠追熱點、炒概念,趕上了時代東風,而當東風不再,便又忙著追新的賽道,搶占風口,這樣做從短期來看,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療效。但終歸不是正途,屬于玩弄“術”的范疇。
對企業而言,企業的生存之道,便是產品和技術能力,拋開產品和技術,去講營銷、炒概念,便是拋卻了邊界,這樣的目光短視而近利,很難走得長遠。
當然,突破邊界也很重要。
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也需要從營銷、賽道上做突破,否則難免拘泥,也不能做大做強。
但只有在“打鐵自身硬”的基礎上,去突破邊界,才能“進可攻、退可守”。
就像微軟上云一樣,發展云并非是一時興起,而是以原有的PC業務、底層技術為根本,去拓展跟舊業務相關、給舊業務帶來新活力的新業務。
如果納德拉走的是前任鮑爾默的老路,那么微軟這只大象,或許很難再進行跳舞,進而在全面云化的時代落伍,而不是如今市值超萬億美金的巨象。
如今的宇視,堅持以AIoT產品和解決方案賦能行業,和微軟一個道理;在此基礎之上,通過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切換營銷模式、推出更多的行業應用方案,也是宇視的變通之處。
在自身核心技術的邊界之內,張鵬國帶領的宇視,將不斷突破邊界,尋找到更廣闊的市場。
[出處] 秀松. 2022,張鵬國談宇視的「變與不變」. AI掘金志,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