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宇視道法術 | 從卷贏自己到俯首生態
2023年,人工智能領域熱鬧非凡,是AI的大年,尤其是AIGC,稱之為AIGC元年并不為過。無論國內國外,AI落地最早的領域,都是在以視頻業務為中心的安防行業。但在這次大潮中,已經轉身到AIoT的幾家國內頂級企業卻異常低調,對大模型、生成式AI或簡單提一句,或保持沉默,并沒有像前些年對大數據、云智能和邊緣智能那樣大書特書。
但就在上周,宇視首先打破沉默。5月9日,以“生態為先·繁榮共生”為主題的宇視合作伙伴大會在烏鎮召開。會上,宇視發布AIoT大模型,成為行業內第一個公開的大模型。同時,宇視也詳細闡述了AIGC進入行業的看法、技術和產品升級的方法論,以及圍繞著升級后產品技術對渠道和伙伴賦能的愿景和思路。全程聽過會議,可以精煉成三句話:大勢即大道,AI做方法,生態當戰術。
大勢:為什么是宇視?
探究這個問題,我們要把眼光放長些。宇視入行較另外兩個龍頭晚,差異化競爭保證自己先活下來時,選擇的賽道是高精尖,是高品質、大項目、高利潤。彼時鋪量走分銷和渠道,無異于自尋短見。經過上一個周期,在這種差異化競爭上宇視已經取得了成功。但隨著體量的逐步增大,增長壓力也隨之增大。高精尖意味著客單量提升有難度,定制化程度過高能做的項目數也受到限制。還有一點,目前宏觀經濟進入發展很較勁的時期,對于G端業務而言,保持存量已經算較為理想的狀態,必須找到新的興奮點來尋找更大的機會。
所以在近幾年,宇視戰略上進入轉型期。在保證產品和技術品質不變的前提下,弱化精工制造的SLOGAN,開始逐步向下沉。前年起,宇視大量鋪設渠道,去年推出了面向下沉市場的品牌“阿宇”。這一系列動作,就是要在保證TO G和TO E業務的同時,向SMB進發。并且在短時間內進行放量增長,作為實現百億和之后兩百億、三百億營收的重要戰略方向。
SMB業務,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大項目的打法完全不同。經過測算,“海大宇”三家存量的SMB客戶庫至少每個不少于6萬家,甚至在7-8萬家。對于如此眾多的潛在合作伙伴,至少要有個東西進行有效鏈接,雙向奔赴,讓企業和合作伙伴有個高度相關的利益結合點。
下沉的渠道及合作伙伴,往往以地方項目和分銷為主,自身的解決方案能力、軟件能力、技術儲備都不足。針對這個特點,海康先做了產業互聯網,大華搞SMB平臺體系,宇視這個以技術見長的公司,面對上述情況,做生態賦能的大模型就不難理解了。針對大模型的生態賦能,張鵬國在本次會議上把這次大模型升級的過程定義為技術平權。
方法:為什么是平權?
AI是個燒錢的項目,而且是燒大錢的項目。細分到AIoT行業,距離用戶最近的工程、集成類企業,以及有項目的渠道類企業,很難有大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到AI平臺開發中。而是在更加細分的用戶領域,采用高度碎片化的方式,與廠家一起研究如何滿足不同行業的不同用戶需求,這就是所謂的小模型;如果再想把這個模式復制到同行業、不同需求的另外一個客戶身上,就是所謂的大樣本。一個個做,從廠家到工程集成商,都很痛苦,用戶也會因為響應速度、交付驗收而感到痛苦。但幾十年下來,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屬于含著淚把錢賺了。但大模型的出現,在理想狀態下,會大大提升工程集成類企業和渠道的技術能力。如果說原來的模式是各做50%,那么今后會變成廠家80%、客戶20%、用戶100%享受服務。廠家把AI平臺做成大模型下的泛行業應用平臺,甚至更進一步,通過既往的項目經驗,把預訓練數據也裝進這個平臺中,工程集成類企業把客戶最個性化的20%進行微調并完成。這個過程,從技術實現性、操作模式、業務效率、響應速度都開創了行業的新形態,把技術準入門檻大大降低,是向“大模型+小樣本”這個半理想狀態邁進的一大步。
生態:如何擴寬賽道?
宇視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生態為先·繁榮共生”,張鵬國在會后發的朋友圈也提到宇視的思路,即“改變舊格局,發現新藍海,提升運作效率,拓寬產品線。”
改變格局和提升效率上邊已經提到,那么如何靠渠道和生態發現新藍海和拓寬產品線呢?
會上,宇視舉了個例子。烏鎮部署了很多攝像頭,這些攝像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如果烏鎮有一個業務,5塊錢掃碼就可以幫游客自動生成旅行路線和專屬旅行視頻,那游客大概率是愿意花這個錢。這僅僅是一個案例,類似的場景不一而足。這是拿著我們的長處去做深入業務的服務,設備商做大平臺,集成和運營商做落地的一公里,確實是新的藍海市場。
再比如,AIGC興起后,必定會在正向應用的同時,出現大量的圖片、視頻造假行為。此時,如果視頻類企業通過紫外光無法造假的特性,做出個反AIGC造假的應用和平臺,也是產業順勢而為的延伸。這種案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如果借著AI大模型的大勢,不斷豐富企業在無數個被需求場景中的應用落地,那就是新藍海。而且只要模型到位,這種開疆拓土的成本并不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至于拓寬產品線,我其實更愿意理解為拓寬產業線。這是隨著一個個藍海興起而后落地而來的,是先因后果的關系。有需求,有場景,要落地,做產品,進入新產業,賦能新業務,進而實現雙贏或者多贏。
渠道和工程集成客戶,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宇視為何把生態建設提升到會議主題高度的原因。
第一是落地,這個不必多說。宇視一再強調,不會介入集成和工程。那么項目的實施一定在次終端。
第二是改變生態中下游環節的狀態。大模型的推出,在推動技術平權的同時,有兩個對下游企業最有影響力的點。對工程商而言,大模型的接入是賦予他們集成能力,把原來高成本、高要求、高門檻的的技術關口拉低,等于自己擁有一個已經做到項目80%程度的駕駛艙,極大提升了工程商在終端的競爭力。對集成商而言,接一個項目,一要考慮能不能做,二考慮能不能賺錢。大模型的大,既涵蓋了單一場景的深入,又有不同場景的廣泛。廠家的合作伙伴千千萬,做過的項目也是千行百業,如果一個集成商沒做過某類場景項目,直接來平臺找,找到了加入個性化需求調優就能用,極大提升了自己業務的寬度;在拿到一個項目后,面對大量碎片化、個性化需求,隨著廠家大模型的不斷深入,場景化方案從80%做到85%,甚至最后到90%,那么集成商完全可以在諸多非交集項目中獲得更高的效率,縮減周期、降低難度、優化人工、滿足用戶,繼而解決項目的效率和利潤成正比。
第三是運營。大模型接入到無數個場景,一定會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都有行業屬性,都有專屬所有權,設備商從理論上是無法觸碰的。但讓數據鮮活并形成價值,一直是甲方的追求,只不過原來無論是技術還是工程集成類企業的運營能力,面對海量樣本和數據都存在問題。如果大模型上線,集成類企業做專做精,針對小樣本進行高效傳導,會讓數據高效運營成為可能。這也就是我們幾年前就提到的數據運營商的活計。把一個個具備底層運營能力的合作伙伴納入到自己的生態圈,再用標簽化方式提取更多行業特征性數據,會讓企業的算法平臺越來越精,到最后可能次終端只要承擔5%的能力即可。對宇視而言,這是不斷拓寬賽道、不斷精耕場景的最好機會。
一邊是地方渠道的開發和不斷下沉,一邊是伙伴能力的賦能和提升。宇視在生態下的這盤棋,沒有飛刀,只有大道。
結語:這條路好走嗎?
首先說大模型。說實話,對于大模型在行業落地,我是多少帶著點疑問的。今天是宇視的“梧桐”,或許不遠的將來還有AIoT頭部企業會推出自己的大模型。通用大模型,在NLP或者在AIGC上的作用顯而易見,但如何能夠高效率的結合垂直行業的無數個應用場景,目前技術發展的程度還是比較受限制。與大模型相比,目前可操作性更高、能夠快速在垂直行業落地的,是多模態。看過SAM對場景的分割后,個人感覺目前這種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融合和處理的技術更加貼近用戶需求,而且能快速上手。畢竟我們的龍頭企業已經做到了全光譜、全波段,把視頻+雷達+音頻+文字融合是最快的方式。但場景太多,難免會走上碎片化的老路,這點目前看的還不太明白。
再有,對于商業化方面,還沒有特別好的商業化道路。微軟的新OFFICE、ChatGPT,或者Google的PaLM、百度的文心一言等等,都還是基于搜索和聯想功能,如何在基于全波段、全光譜的AIoT行業實現商業化并盈利,尚需時間和模式的多重考驗。
但就像以往張鵬國所說的,無論是做什么事情,都要順應大勢。今天的宇視,今天的AIoT行業,看到AIGC和通用大模型這個大勢,沒有不上的道理。做的好壞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先做,才能發現問題,才能不斷的升級和完善,才有最后成功的可能。如果宇視當初進行業時,看到競爭如此激烈,做技術的投入產出比遠沒有貼牌高而走上另外一條路,那今天中國AIoT領域的格局,又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最后,用宇視副總裁閆夏卿在本次會議上的一句話結尾。閆總是老熟人了,有一陣行蹤詭秘,最后才發現被調到了海外事業部。這次大會他分享海外業務,其中提到的一句話,我覺得除了海外,對今天AIoT領域國內市場的企業也是很有意義的。這句話是:所謂內卷,一向源于閉關自守;古今盛世,從來都是目光向外。宇視的道法術,從內卷而生,從外溢而存,從大勢而興。只有不斷地自己和自己卷,把自己的賽道拓寬,才是最大的道。一句話:出關!
[出處] 宇視道法術|從卷贏自己到俯首生態.長安事,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