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AIGC平權 | 行業大模型的第一槍
5月初,烏鎮,宇視合作伙伴大會首發AIoT行業大模型“梧桐”;一個月后,北京安博會,“梧桐”加速落地,進行了“大模型種子合作伙伴簽約”。
在安博會上,仔細轉了宇視的展臺(本屆好像也只有宇視還值得記筆記那種仔細轉);在上個月烏鎮會議上,和宇視的同事也有過較為深入的交流。對于宇視的大模型,“平權”二字意義最重要。這是行業企業一路走來的歷程,也是目前階段選擇的落腳點。從前端到軟件,從平臺到中臺,從買賣到賦能,從合作到共創,從突起到平權,是做中間件和服務商的思路。這大概是行業頭部企業接下來三年、五年甚至更遠的新戰略,比拼的不再是單純的外功,而是由內而外、體用雙修的角逐。
宇視的“AIGC平權”說
“鐘擺能讓任何東西飛起來,卻無法使自己騰空。”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的這句話,放在這里好像不大合適,因為它本身說的是事物的局限性。但如果就事論事的看,這里的鐘擺,卻代表著永恒的時間。它是一切事物起源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改變一切事物最好的工具。
在上個月參加烏鎮會議時,與張鵬國聊到宇視的大模型,包括之前與他的溝通中提到“平權”,他都提到過:“中小企業要做業務創新,難度太大。資金、時間、人才、交付等等,都是問題。宇視想做的是把臺子搭好,跟合作伙伴一起唱戲,甚至前邊露臉的戲讓伙伴唱。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模型做大,把行業數據量減少,與合作伙伴一起,把垂直細分領域做深。形成不斷適應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并可以在同行業可以快速復制到不同的用戶需求上。讓每一個合作伙伴都有機會通過宇視的大模型、通過和宇視的合作,提升自身的能力,在不同賽道都能為用戶創造價值,與此同時也為自身創造價值。AIGC帶來的業務創新讓每個伙伴受益,而不是掌握在少數幾家手中進行捆綁,這是AIGC平權的意義。”(大致復原,措辭或稍有差池。)
在這次“大模型種子合作伙伴簽約會”上,被問到宇視的行業大模型是否有盈利時間表時,宇視CPO朱兵也說,宇視的大模型目前沒有盈利的具體計劃和時間表。因為我們堅信,通過行業大模型帶來的AI平權,會讓更多合作伙伴受益和跨越式發展,極大的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合作伙伴發展了,壯大了,宇視也就隨之發展和壯大,這是雙正向的過程。如果現在過分強調用大模型盈利,會捆綁住自己的手腳。我們更愿意把它看做技術和研發投入,宇視目前的盈利點不在這里。”
從這個角度看,宇視想做的,就是這個鐘擺。通過行業大模型,拉緊同伙伴的親密度。用類似算法商城的平臺,讓伙伴通過通過部署在公有云上的模型平臺,進行有限的、在能力范圍內的二次開發,不斷深入用戶的業務,從0到1,從1到100,擴寬在細分場景下伙伴的業務能力,實現業務的起飛。在這個過程中,宇視也在通過伙伴從下到上的反饋,不斷充實自己在各行業的模型,再一次降低伙伴的項目成本,服務更多領域,不斷擴寬賽道。就像時針一樣,一圈圈的轉下去,每一分一秒都是新的前進動力。
至于無法使自己騰空,那正好落地。這也挺符合宇視的風格。好多年前采訪張鵬國,大概是在AI龍頭效應剛剛起步階段。別人都在說識別準確率,他們卻說不要光盯著實驗室環境;別人都在說與某某城市做大型項目,他們卻說要工程化,不要PPT。這次種子合作伙伴簽約,前提也是落地。在現場我看到簽約的用戶,有做交通的、有做體育的、有做生鮮的,不一而足。要把大模型落地到這些千差萬別的行業,可不是靠幾句口號、幾個BP就萬事大吉的。
“卷”的兩端
上一篇文章寫宇視,是以“卷”為核心。一個多月來,又仔細思考了一下上游企業的思路,我覺得這個卷應該是分兩種,也可以說是兩端,一個是橫向卷,一個是縱向卷。
所謂的橫向卷,就是上游設備和軟件企業直接下場,把設備、軟件、平臺、系統集成全拿下,除了土建全都干,一桿子直接捅到甲方。
所謂的縱向卷,就是在每個場景和每個區域精挑細選合作伙伴,通過自己的能力,讓伙伴的能力最大化,卷贏當地的細分市場,通過伙伴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橫卷卷別人,縱卷卷自己。如果橫縱對比,我想100%的上游企業一定都會說我肯定做縱向,但這也僅限于嘴上說。這兩年市場情況這樣子,每個公司的業績壓力都很大。按理說上游企業不介入集成這是約定俗成的規則,但壓力當前,很多企業已經顧不得這些了。有利潤最好,沒有利潤有流水也行,實在沒流水整個合同金額也可以,反正無論如何得交差完成考核。
宇視這個卷,真就是縱向卷。這倒不是給宇視打廣告,因為宇視做項目的套路,與行業很多企業是反著來的。原來做交通和其他項目,很多是直接從甲方入手的。至少前幾年我去市局、分局和交通委開會,就看到過幾次宇視的同事風塵仆仆的帶著設備給直接甲方做現場演示,展示試驗點的成果,不介入集成和工程,但抓甲方用戶。不過從“AIGC平權”這個思路看,宇視的策略在去年、今年產生了比較深刻的變化,就是從橫縱交叉向側重縱向進發。更加注重伙伴的作用,更加注重生態的建設,而且對自己和伙伴更加充滿信心。
這個思路的變化,其實也不難理解。
1、體量越來越大,為了保持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可放量和可復制的業務模型。擺在宇視面前的現實,是年營收過百億。高精尖項目能夠保持高利潤,但如果就規模型增長而言,風險高,而且乏力。所以必須找到方法能夠團結各區域力量的方式形成合力,保持業績的穩定增長和良性增長。AIGC時代的到來,又有大模型作為工具,在垂直賽道,會快速團結一批核心的伙伴,并拓寬賽道。
2、G端項目越來越長尾,B端和SMB端業務的優勢開始發力。這個不用多說,都懂的。AI接入到B端用戶的業務,無論是設備、方案還是后期的數據類服務,不會有太大的壁壘,流程相對簡單,而且B端的長尾與G端也不是一個概念,服務長尾也不等于結算長尾。在分銷上,宇視也在下沉。一邊是項目落地,一邊是分銷下沉,其實核心只有一個,就是借著AI的東風和機會,把自己的能力范圍和客戶范圍擴大。
3、AI的進步,縱卷恰逢其時。傳統的分銷和渠道,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去經營。宇視原來也做伙伴、生態和分銷,但時間成本就是很難跨越的障礙。今年通用大模型為AI加了把火,用集成了CV、NLP、AIGC的行業大模型作為抓手,把快速聚攏一批能落地、有關系、有需求但缺乏技術能力和業務創新投入的伙伴變成可能。
行業大模型時代的市場格局
這個分兩方面看待。
一方面,在智能化前端業務上,硬件方面,還是會更加集中,向行業頭部企業靠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硬件不上規模就沒有價值,有了規模和足夠的SKU,才能滿足用戶需求、降低自身成本。而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前端數量,沒有十年的時間,很難積累到這個量級。
另一方面,軟件、算法和業軟的生態,在行業大模型和AI平權思維的沖擊下,一定會有所改變。上游提供硬件和大模型,下游誰更貼近終端用戶,誰就將發揮最大的優勢。把對用戶的理解轉化成自己建立在大模型能力上的應用,而不再是單純的搬箱子,這對集成商來說是升維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一旦完成,在理論上就沒有被降維打擊的可能性。
前端上集中度提升,應用端百花齊放。這也許是接下來幾年,至少在足夠的細分領域落地完成前,行業大體的走向。
行業大模型的幾個小重點
關于思路。行業大模型不是通用大模型,數據量和計算量沒有那么大。它是建立在細分領域之上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但即便是這樣,對于底層的集成類企業來說,這個數據量也是壓力較大的。所以,無論是張鵬國,還是宇視的其他高管,在“梧桐”推出后,都在不斷強調要實現平權,就是要做減法,把“小模型+大樣本”變成“大模型+小樣本”。這樣合作伙伴才能快速上手,也能不斷地擴充賽道。
關于標注。標注關注兩個點,一個標注效率,一個是標注量。大模型做自動化標注,能夠極大提升效率,預計在10倍甚至更高。標注量方面,能夠在各個細分領域,提取不同要素,進行分類標注,就已經是一項巨復雜的工程。但相比之前的小模型深度學習,標注效率極大提升,所需的數據量會下降很多。
關于公有云和私有云。公有云適合量化客戶,也就是對中小渠道而言,公有云無需購買相關基礎設施,又可以進行訓練,降低使用門檻;私有化部署方案,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定制方案,費用高,但長期肯定比之前小模型要經濟很多。
關于數據的開放性和安全性。關于數據,要看終端用戶的需求(很多需求也是探討出來的),讓數據變成數據資產,也是很多B端和SMB用戶的硬需求。安全性方面,技術上分級、分域、分權管理,而且近幾年云上的安全也在不斷進步,有了比較良好的可靠性。
結語
如果烏鎮會議后,行業內的同事對宇視推“梧桐”有這樣那樣的疑問,我想通過這次簽約會,宇視已經做了很明確的回答,就是不但要做,還要快做;不但要快,還要真做真落地。這比較符合宇視理工男的風格,響應快,效率高,小而精的項目團隊,很容易在一個命題和需求上各個環節撲進去,正是張鵬國時常在聊天中提到的“快速 ALL IN”。不管怎么樣,先做,而后邊做邊修正。就像我們的模型調優一樣,總得先有樣本和算法,不然永遠在建模,永遠落不到地上。
[出處] AIGC平權 | 行業大模型的第一槍.長安事, 2023-06-15